找到相关内容365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传心法要》初解

    构成心及被心所知,乃是妄想的产物,因执着色受想行识存在,而感受并推动自己作出相应的反应和造作,故而成就轮回之因而结轮回之果。实际上五蕴也是一种假合,故而《心经》说:照见五蕴皆空,一切。因此五蕴...旧之分,不是长的,也不是短的,无可计量;不是大的,也不是小的,没有大小的区分;超过一切数字的衡量和名词的定义,也没有踪迹可寻;也不能计分别。  当体便是,动念即乖,犹如虚空,无有边际,不可测度。唯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22563223.html
  • 釋達觀著:随缘自在

    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一切。  行者,应时时如实观照身心世界,“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。”日久行深,必能如菩萨一样,达到自在解脱。  由于工夫下得深,而“照住”得定,以达到“照见”本性,明了五蕴心色二法,幻化不实,皆是空无自性的假相,故《金刚经》所言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明白这样的真理,就不再起妄想、执著,故能度脱一切,而大自在。  舍利子!  行者,莫以为照见五蕴皆空,就掉入断灭空,...

    釋達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563704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5)

    荣祐贵贱等事。事迹既有相违相顺,故生爱恶等情,情生则诸所系,梦作梦受,何损何益。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。乃至说有一法过于涅槃,亦如梦如幻。既达本来无事,理已丧,情已忘,情忘即绝因,方一切。此以...人舌头处也。”又傅经于请普说中说:“妙喜室中常问禅和子,唤作竹篦则触,不唤作竹篦则背,不得下语,不得无语,不得思量,不得I、,不得拂袖便行,一切总不得,尔便夺却竹篦。我且许尔夺却,我唤作拳头则触,不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764554.html
  • 佛教与中国俗文学

    尽。其寺营构始讫,天火烧之,略无纤芥,所埋柱木亦入地成灰。①   --------   ①引自徐震堮《汉魏六朝小说选》。   4.修持得福   佛教理论的最高希求是一切。离得乐要有条件,这...涂(途)巷小儿薄劣,为家所厌,辄与数钱,令聚听说古话。至说三国事,闻玄德败,则嚬蹙有涕者;闻曹操败,则喜唱快。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,百世不斩。   陆游诗:   斜阳古柳赵家庄,负鼓盲翁正作场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13264584.html
  • 祖师禅与分灯禅——兼论中国禅与日本禅

    。……既达本来无事,理宜丧己忘情。情  忘则绝因,方一切。此以忘情为修也。  (《续藏经》第一辑,第二编,第一五函,第五册)  此谓大道本虚空,诸法如梦幻,一切皆由情识所系,如能忘情丧己,...方便之门,其弟子怀海便进一步说:“有修有证,……是不了语;无修无证,……是了义教语。”(《古尊宿语录》卷一)把一切修证看成是方便设施,把无修无证看成是究竟、了义。怀海弟子希运更倡“众生本来是佛,不假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2464994.html
  • 从对联谈观音信仰(1)

    《楞严经》卷六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,观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,是从耳根圆通修法入道,藉著倾听万法之声,得证菩提。  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说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一切。”观音以深湛的智慧,照破五蕴皆空,脱身、心的一切,所以才称为“观自在”。  〈普门品〉及《悲华经》则是依观音菩萨的他而言。  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,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空性,而证入究竟理体,...

    邱素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2965968.html
  • 从对联谈观音信仰(2)

    愁人?”  北京广安门内报国寺(又名大慈仁寺)大殿联说:  “广长舌在无言表;清净身参非色间。”  从这副对联的意旨,可见禅师对苏轼这首诗的普遍反映。  50  真实不虚大慈悲,一切;  意识无界空色相,现五色光明。  这是张莽航题福建观音阁联。台北市汀州路圣灵寺亦见此联。  观音发出真实不虚大慈悲的宏愿,使众生度脱一切而得安乐;意识无界空色相的三昧真境,身放五色光明,照现出十方世界的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3065969.html
  • 南岳慧思---双开定慧(1)

    》中又说了:“照见五蕴皆空,一切。”五蕴是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色是指物质世界,后四者都是指精神世界。可见,唯心和唯物这两种主张都不是佛教的根本论调。   佛教对心和物是站在二者互动的角度来看的...诸菩萨定。智有无量说有三。一者道智。二者道种智。三者一切种智。慧亦有三。一者道慧。二者道种慧。三者一切种慧。复次分别说有十一智。何者是耶。法智。世智。他心智。宿命智。智。集智。灭智。道智。尽智。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2167186.html
  •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

    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一切。”若能长养此“能照”的“本性般若之智”,则自然可以“(体)悟(佛性)大意”而达至“见性成佛”的境界。  神秀偈文末二句云: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...伏断烦恼,趣向究竟解脱。释迦世尊当日出游四门,体验生老病死诸,所以出家禅修梵行,可以为证。又《杂阿含经》记载佛弟子阿难接见婆门信徒的访问:  婆罗门问:“尊者阿难,何故于沙门瞿昙所,出家修积行?” ...

    李润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4067742.html
  • 佛教“空”义的历史演变

    又要看到空不是断灭,不是虚无,空是落实在物质现象上面的。第三、从境界层面看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是菩萨修持般若直观达到的最高境界,观照色与空的相即不离,照见色等五蕴皆空,从而一切。可见“...真正认识诸法实相。  “三性”是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,实际上是把存在的一切现象分为三种形态或层次。据《成唯识论》卷八载,三性的具体涵义是:“周遍计,故名遍计。……谓能遍计虚妄分别,即由彼彼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1468630.html